制度宣贯
《安全生产制度》
第五十八条 发生疫病感染事故时,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警,做好疫情防控措施,配合防疫部门将被感染者送入定点医院处理。上报同意后,将作业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休整。
第五十九条 发生触电伤害事故应急措施:
在发生触电伤害事故时,应正确的运用科学、合理的急救措施进行能力范围内的急救。
1. 触电急救的要点是动作迅速,救护得法,切不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要贯彻“迅速、就地、正确、坚持”的触电急救八字方针。
2. 在报警呼叫救护车与上报上级领导的同时对触电者展开救援。
3. 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尽快切断电源,使触电者脱离电源,严禁救护人直接用手推、拉和触摸触电者,严禁使用金属等绝缘性能差的物体作为救护工具。
4. 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在等待救护车到达现场时,根据触电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法等方式进行急救。
第六十条 发生机械伤害事故应急措施:
在发生机械伤害事故时,应正确的运用科学、合理的急救措施进行能力范围内的急救。
1. 在报警呼叫救护车的同时对伤者展开救援,并及时上报上级领导。
2. 在医护人员来到前,应检查伤者的伤势、心跳和呼吸情况,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
3. 对伤者,应迅速小心地使伤者脱离伤源,必要时,拆卸机械,移出肢体。
4. 对休克伤员应首先抢救。有呼吸、无心跳者可采取人工呼吸、心外按压等方法使其恢复正常。
5. 对骨折者,应采用木板、竹片和绳等固定骨折部位。
6. 对出血者,应使其头低脚高的姿势躺卧,用消毒纱布覆盖伤口。用绷带较紧地包扎伤口,以压迫止血。
7. 对有剧痛者,应让其服用止痛剂和镇痛剂。
8. 采取急救措施后,要及时把伤员送往医院救治,在转送途中,应尽量减小颠簸,密切注意伤员的呼吸、脉搏及伤口情况。
第六十一条 发生火灾事故的应急措施:
1. 发生火灾和爆炸,首先是迅速扑灭火源和报警,及时疏散有关人员,对伤者进行救治。
2. 火灾发生初期,是扑救的最佳时机,发生火灾部位的人员要及时把握好这一时机,尽快把火扑灭。
3. 在扑救火灾的同时拨打“119”电话报警和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及领导报告。
4. 在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立即指挥员工撤离火场附近的可燃物,避免火灾区域扩大。
5. 及时指挥、引导员工、行人疏散、撤离事故区域。
6. 组织有关人员对事故区域进行保护。
7. 发生员工伤亡,要马上进行施救,将伤员撤离危险区域,同时打“120”电话求救。
第六十二条 高空坠落事故应急措施:
1. 事故发生应在报警呼叫救护车的同时对伤者展开救援,并及时上报上级领导。
2. 施工人员从高处坠落,现场解救不可盲目,不然会导致伤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应首先观察其神志是否清醒,并查看伤员着地及伤势,做到心中有数。
3. 伤员如昏迷但有心跳和呼吸,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如无心跳和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外出血应用清洁布块压迫伤口止血;如发生骨折应注意肢体摆放方式、位置,做到运输伤员时不致发生二次伤害。
4. 抢救伤员时应减少颠簸,不得翻动伤员。
现场回放
职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转载)
安全是一切生产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安全发展的基础,而安全事故却是生产过程中阻碍人们意愿和生产顺利进行的罪魁祸首,安全事故是由事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引起的,由此可见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个别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强引发的不安全行为,但不代表事故发生的整体因素仅仅是个别人员的违章行为,这种行为并不是个别意识所产生的。从这个角度和意义上讲,增强团体安全意识、杜绝不安全行为对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人的安全意识具有能动性质,它对生产活动、进行安全操作有调节作用,反过来,生产活动也会影响着人的安全意识的形成。 在生产工作中,我们要明白安全始于细节,不能忽略细节,一个小的违章或者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重大的事故,特别是在安全管理上要宏观,但也要细微。建立安全主义观念,最起码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抓好人为因素,从“人”做起,以安全行为建立安全载体,通过正确的管理方式、有效的培训和教育、正确的引导和宣传,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达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的要求。
一、 安全意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1、安全意识的增强,可促使操作人员自觉执行企业制定的各类安全规章制度,减少违章违纪行为。
2、安全意识的增强,可以提高操作人员主动排查身边存在的各类事故隐患,并能主动排除事故隐患;
3、安全意识的增强,可以消除习惯性违章作业。
4、安全意识的增强,可以消除生产中的执行指令的盲目性、盲从性,凡事都会考虑这样做是否会安全,有没有危险;
5、安全意识的增强,可以提高职工反“三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安全意识的增强,可防范事故的发生。(待续)